公告通知:
我校没有在学校校门口或其他任何的车站安排招生接待请来校参观的考生和家长特别的注意,谨防上当受骗!!来校时请与学校电话联系!直接到招生办公室咨询报名。咨询电话:025-85992966QQ:917945912
报名指南
    • 报名咨询电话
    • 13270817676
    • 在线QQ咨询
    • 917945912
我校第十四届研究生科技文化月隆重开幕
发布时间:2020/5/20 阅读:691次
 

  2012年5月10日,由研究生院(党工委)和校研究生会主办的南京师范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科技文化月在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东报告厅隆重开幕。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建,学校各部门负责同志,各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生辅导员,兄弟高校及我校研究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研究生党工委书记聂守平主持。他说,经过十三年的积累与发展,研究生科技文化月已经成为学校倡导、学院协同、研究生广泛参与的盛会,已经成为融丰富学术内涵与精美组织形式于一体的盛会,已经成为营造浓郁学术氛围、拓宽学术视野、培育优良校风的盛会。校研究生会主席王莹同学对第十四届研究生科技文化月的安排作了详细介绍。

  王建副校长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王校长充分肯定了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月的重要性,指出“如果说科技是国家的筋骨,文化则是筋骨中流淌的血液,科技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远屹立于强盛国家之林。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国家既需要大批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又需要大批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举行全校性的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意义重大。”他强调,研究生科技文化月要强化各项活动的学术内涵,创新各项活动的组织载体,并着力推动不同学科研究生的交流沟通。王校长还对研究生同学们提出了希望,希望大家以参加本届研究生科技文化月为契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创新,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母校110周年华诞。

  简短而又隆重的开幕式后,国家级教学名师、地理科学学副院长汤国安教授和《百家讲坛》主讲人、文学院郦波副教授为大家带来本次科技文化月的首场活动——“青春•对话•启航”研究生名师访谈。

“下放”学地理 “偶然”学术路

  “我是被‘下放’学地理的。”第一位与大家分享人生经历的汤国安教授调侃道。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汤老师如愿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研究光学。然而,体检“色盲”的结果注定他与光学无缘,被转入地理系。“误打误撞”学了地理的汤老师告诉大家:“没有最好的专业,只要学得出类拔萃,就是最好的。”数十年艰苦砥砺,汤老师在磨砺之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而郦波老师成为一名研究生也带着点意外。享受大四安逸生活的郦波老师忽有一天觉得有些厌倦,觉得在“谈谈情、说说爱”之外还应有高远一些的追求,加之自己对古典文学也有兴趣,便成为“考研一族”,成为一名研究生,走上学术之路。“向上走,哪怕一小步,也有新收获。”郦波老师用这句简单的话鼓励自己不懈向上追求。

著书“非为稻粱谋” 喜欢才是一辈子的事

  “喜欢一阵子,是欲望;喜欢一辈子,才是爱情。”郦波老师风趣地用爱情作喻学术研究,告诫大家学术不是“著书只为稻粱谋”,名利之外,方见真心。

  两位老师在访谈中均表示,学术研究要做到“两真”——真心、求真。 “真心”,是说学术研究是出于兴趣,发现自己研究对象的奥秘:“职业是谋生的手段,而做学术研究,并不是一种职业。”“求真”,则是针对学术规范而言。两位老师对此都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学术规范是学术领域中道德规范,碰触了这条学术红线,即便不退出学术圈,对人生而言也是一个污点。”

换个角度“豁然开朗” 勇于尝试方能“可持续”

  近年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计划”成为国家、高校的关注点。对研究生而言,学术创新同样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前人都研究了那么多,我们还有什么能够研究呢?

  面对大家的疑问,郦波老师用“研究对象是无穷的,可以转换思路,见人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阐释他眼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同时用圆圈的形象说法,教导我们不应自满,也不用妄自菲薄,接触的越多,知识面越广,未知的也就越多。

  汤国安老师则强调“眼光”对于学术创新的重要性。在求学时,汤老师在地理学之外主动选修哲学、科技史等学科,在其他角度来看待地理学,“豁然开朗”。基于自身的这种经验,汤老师建议大家要开拓自己的眼界,有勇气,敢于尝试。

  学非专长,学有专长。目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大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限于一角,老师的建议无疑为我们指出另一条道路,在“地球村”的信息化时代,应胸怀宇宙,用国际化的眼光,锻炼自己成为可持续性发展人才。

正视“裸婚”“蜗居” 守住知识底线

  很多人将研究生阶段划归为一个缓冲阶段,认为是象牙塔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带。然而虽身处校园,社会上的物质利益、人事纷扰依旧是“研究僧”们的困扰。

  “要正视面对”,谈及“裸婚”“蜗居”等现实问题,汤老师如是回答,“年轻时想着赚钱,以后赚的都是小钱”。面对社会上的急功近利现象,汤老师以自己求学奥地利时的经历为例,认为年轻人应当有长远的眼光,不急在一时。

  “乱象”之后方见君子,郦波老师则从社会道德的角度,希望大家能够坚守住“知识分子的道德、知识底线”,不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应当“修身”,有自己的操守。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研究生是学术界的储备力量,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中坚力量,在学术、立身之外,应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感。

  “如果我们将人生分为各个阶段,每个阶段作为一个对象,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总有些‘元’问题。”访谈结束后,一位同学表示,两位老师在访谈中涉及到基本问题,如学术创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等等,让困惑的他和同学们都明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本届研究生科技文化月将继续秉持“科学、科技、人文、人生”主题,立足全校性活动、校院学术讨论区和研究生社团三大平台,围绕“科学、人文、校庆、成长成才”四大主题,继续探索科学精神、引领创新步伐、营造博雅氛围,铺垫成才之路,为全校研究生贡献一场思想与实践相融通的盛会,贡献一场科学与文化相碰撞的盛会,贡献一个缤纷绚烂的科学文化之春。(研究生院[党工委]、校研究生会/供稿)